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卫生部关于增补消毒产品分类目录中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名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11:41:43  浏览:951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卫生部关于增补消毒产品分类目录中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名单的通知

卫生部


卫生部关于增补消毒产品分类目录中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名单的通知

卫法监发[2003]143号

卫生部关于增补消毒产品分类目录中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名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进一步规范消毒产品管理,现对2002年6月7日我部制发的《消毒产品分类目录》(卫法监发[2002]142号)中“三、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部分进行增补,按照《消毒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进行备案管理。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00三年六月十日


附件:消毒产品分类目录中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增补名单

消毒产品分类目录 三、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 (一)输注类一次性使用三通阀一次性使用带延长导管三通阀一次性使用延长导管一次性使用输液接管一次性使用连接管一次性使用三通旋塞一次性使用贮血滤血器一次性使用心肺转流血路一次性使用无菌配药针一次性使用压力监测传感器一次性无菌旋塞一次性无菌注射帽(二)导管类一次性使用气管切开套管一次性使用气管插管固定器一次性使用呼吸道吸引导管一次性使用鼻饲管一次性使用导丝一次性使用导管鞘(三)诊断、治疗器具类一次性使用喉镜片一次性使用流产引流管一次性使用可调负压吸引管一次性闭式负压吸引水封瓶一次性使用口腔镜一次性使用肝素帽一次性使用器械套一次性洁净袋一次性使用临床治疗辅助包一次性使用护脐带一次性使用硬芯软质牙垫一次性使用头皮夹一次性使用灌流器一次性使用妇科手术辅料包一次性使用宫腹带一次性使用护伤贴 一次性使用导光鼻塞一次性使用胃镜牙垫一次性使用呼吸机加湿器一次性呼吸机用管道及连接件一次性使用体内埋置泵一次性使用膀胱清洗器一次性使用清洗瓶一次性使用清洗袋(四)透析器具类(五)麻醉器具类一次性使用全麻敷料包一次性麻醉机用呼吸囊、管道及连接件(六)手术巾、敷料类(七)护理器材类一次性使用排尿计量瓶一次性使用中单一次性使用药物雾化器一次性无菌护理包(八)其它类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四川省道路运输处罚实施办法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道路运输处罚实施办法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道路运输处罚实施办法》已经1997年12月29日省人民政府第8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第一条 根据《四川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本办法的实施。
第三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行政执法人员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以及依法享有的权利。
第四条 无经营许可证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的,或者超越许可证核定范围经营的,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无经营许可证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的,责令停止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可并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
(二)超越经营许可证核定范围经营的,责令停止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可并处5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条 从事营业性运输的驾驶员违反准驾证管理规定的,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无准驾证驾驶营业性旅客运输车辆的,责令停止营运,并及时转运旅客或聘用有准驾资格的驾驶员进行旅客运输,转运旅客或聘请驾驶员所发生的费用由经营者承担,可并处200元罚款;
(二)未按准驾证核定的类别驾驶营业性运输车辆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吊销准驾证,并可处以100元罚款;
(三)准驾证未按期年审的,责令补审,超过6个月无正当理由未年审的,注销准驾证。
第六条 汽车驾驶学校(班)违反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的,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未执行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的教学大纲、培训标准的,处以10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
(二)未按汽车驾驶学校培训许可证核定的范围经营的,责令停业整顿,没收违法所得,可并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三)对未达到驾驶培训要求的人员发放驾驶员培训结业证明的,可处每证1000元罚款,其结业证明作废。
第七条 道路运输经营者违反营业性运输车辆技术管理规定的,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使用检测不合格的车辆从事营业性运输或驾驶培训的,责令停止经营,对从事驾驶培训和货物运输的可并处每车次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对从事旅客运输的可并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二)使用未经检测的车辆从事营业性运输或驾驶员培训的,可处以1000元罚款;
(三)使用已报废车辆从事营业性运输或驾驶员培训的,责令停止经营,对从事货物运输和驾驶员培训的可并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对从事旅客运输的可并处10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
第八条 道路运输经营者违反营业性旅客运输管理规定的,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拖拉机、两轮摩托车、载货三轮车在道路上从事营业性旅客运输的,责令停止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可并处1000元罚款;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禁止载客的车辆从事营业性旅客运输的,责令停止经营,可并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
(三)无省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统一制发的线路标志牌或营运标志从事旅客运输的,处以1000元罚款;
(四)营业性旅客运输车辆不按规定悬挂、安装线路标志牌(营运标志)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100元罚款;
(五)客运班车未按规定进站运载旅客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500元罚款;
(六)营业性旅客运输车辆未按规定的线路、班次运行或者无故拒载旅客、随意绕道运行的,处以200元罚款;
(七)营业性旅客运输车辆在运行途中擅自变更车辆或者擅自将旅客交他人承运的,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八)旅客运输经营者坑骗旅客的,处以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九)旅客运输车辆超过限额载客的,责令立即改正,其转运旅客的费用和旅客因此滞留发生的费用,由经营者承担。
第九条 从事车辆维修的单位或个人违反车辆维修管理规定的,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越类承修车辆的,责令停止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可并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二)未作好维修记录的,未建立维修档案的或者大修和二级维护竣工车辆出厂时未签发出厂合格证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处以500元罚款;
(三)承修报废车辆的或者拼装车辆的,责令改正,可处每车次2000元罚款;
(四)使用伪劣配件维修车辆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处每车次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十条 客运站违反管理规定的,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擅自接纳营运手续不全的客车进站发班或拒绝接纳营运手续齐全的客车进站发班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处每车次500元罚款;
(二)未按经营协议售票、编排车辆班次,损害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并处1000元罚款。
第十一条 道路运输经营者无道路运输管理规费缴讫凭证从事客货运输的,责令到车籍所在地补缴,并处以20元罚款。
第十二条 涂改、伪造、倒卖和非法转让经营许可证(培训许可证)、道路运输证、线路标志牌、营运标志的,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涂改、伪造、倒卖和非法转让经营许可证(培训许可证)的,予以收缴,没收违法所得,可并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二)涂改、伪造、倒卖和非法转让道路运输证、线路标志牌、营运标志的,予以收缴,没收违法所得,可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三条 道路运输经营者违反道路运输管理规定不能就地处理的,可依照《四川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的规定暂扣线路标志牌、营运标志或准驾证、道路运输证(营运证),并发给待理证,责令其10日内到指定的部门接受处理。
在规定的期限内拒不接受处理的或无经营许可证(培训许可证)、道路运输证(营运证)从事经营的,可依照《四川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的规定暂扣车辆或设备,并出具暂扣凭证,责令其15日内到指定的部门接受处理。车辆被暂扣后,车主应当及时处理车辆所载货物。
当事人在上述规定时间内接受处理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将暂扣的牌、证或者车辆、设备立即发还当事人。
第十四条 道路运输经营者违反道路运输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可依照《四川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的规定,吊销准驾证、线路标志牌、营运标志或者道路运输证(营运证)、经营许可证。
第十五条 对违反道路运输管理其他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处理。
第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或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可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7年12月29日

菏泽市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山东省菏泽市人民政府


《菏泽市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政府令[2006] 第1号





  《菏泽市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第二十八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发布施行。
  

市长:
  二○○六年二月八日


  菏泽市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我市救助管理工作,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下简称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1号)和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及《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通知》(鲁政发〔2004〕42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立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站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
  第三条 市、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一)监督救助管理站落实救助措施和规章制度;
  (二)指导检查救助工作情况;
  (三)对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
  (四)调查处理救助管理站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违纪问题;(五)帮助救助管理站解决困难,改善工作条件。救助管理站具体负责实施救助。公安、卫生、交通、铁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
  第四条 牡丹区、开发区内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由市救助管理站负责救助;其他县城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由各县民政部门负责救助。需要新建救助管理站的县,由民政部门提出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五条 在开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时应当坚持自愿受助、无偿救助和国家、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原则。
  第六条 救助管理站的救助范围和对象:(一)凡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的人员;(二)对因偶遇被抢、被盗、务工不着、无亲友投靠而造成食宿等临时性困难的在城市流浪乞讨的人员,可在弄清情况、履行必要手续的前提下给予救助。
  第七条 救助管理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需要提供下列救助:(一)提供符合卫生标准的食物;(二)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三)在站内突发疾病的救治;(四)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五)为无力支付交通费的受助人员提供乘车(船)凭证。受助人员不返回住所地、户口所在地的,原则上不予提供乘车(船)凭证。
  第八条 受助人员伙食定额定量标准按有关规定执行,原则上不高于菏泽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第九条 救助管理站对求助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应认真仔细询问。一般情况下,在24小时内完成身份核实、登记、建档等工作。核对求助人员填写的《求助人员申请救助登记表》内容是否符合规定,对求助人是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及其他无能力自己填写的人员,可由求助人口述,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代为填写,填写完毕后求助人签名或按指模。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求助者接收入站,予以救助。办理入站的程序是:(一)值班人员审核《求助人员申请救助登记表》;(二)核查求助人员所述的内容是否真实;(三)报值班领导批准;(四)按性别、民族、身体状况,安排住宿和就餐;(五)将受助人员材料输入电脑。
  第十条 求助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要耐心解释不予救助的理由:(一)虽有流浪乞讨行为,但不同时符合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等条件的;(二)求助人提供的情况明显矛盾并有欺诈行为的;(三)拒不如实提供个人情况的(因年老、年幼、残疾等原因无法提供的除外);(四)求助人员身上有明显损伤,但本人拒绝说明情况的。
  第十一条 受助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救助管理站应当立即终止救助:(一)受助人员故意提供虚假个人情况骗取救助的;(二)受助人员不事先告知救助管理站而擅自离站的;(三)受助人员救助期满,无正当理由不愿离站的。
  第十二条 求助人员不符合救助条件,但求助人硬要强行入站或在站门口不走的,值班工作人员要及时报告值班领导,并与公安部门联系协调处理。
  第十三条 受助人员自愿放弃救助,应当事先告知,救助管理站不得限制。未成年人及其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离开救助管理站,须经救助管理站同意。
  第十四条 对我市流出到外省、市的受助的残疾人、未成年人或其他行动不便的人由市救助管理站负责接回。对外省、市流入我市的同类受助人员,通知其亲属或所在单位接回;亲属或所在单位不愿接回的,由市民政部门通知受助人户口所在地、住所地民政部门接回。
  第十五条 对无法查明其亲属或所在单位的受助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是我市户口的,由其户口所在县区民政部门负责接回并妥善安置,不得推诿和拒收。
  第十六条 受助人员在受助期间死亡的,救助管理站要填写《死亡人员登记表》,并拍照建档。对身源不清的应向社会公告,公告期为7天,并及时报告上级民政部门和公安部门,由公安司法部门做出鉴定,并协同主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作出处理。
  第十七条 受助人员离站时,应填写《受助人员自愿离站登记表》或《受助人员接领离站登记表》,办理离站登记及审批等有关手续。
  第十八条 公安机关、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在执行公务时,发现流浪儿童应实施保护性救助,其中,6岁以下的送本市社会福利院,6岁以上的送本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
  第十九条 对在本市流浪乞讨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其他行动不便的人员以及其他愿意接受救助且符合救助条件的人员,公安、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及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和市民有义务告知、引导、护送到救助管理站。
  第二十条 公安、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及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和市民在市区内发现病卧街头者,可以直接拨打120急救电话,120急救中心应视病人的病症情况送精神病医院、传染病医院或市立医院、荣军医院及时抢救和治疗。在病人病情基本稳定且能讲情本人基本情况时,收治医院通过初步判断是流浪乞讨人员的,立即通知市救助管理站前往甄别、鉴定。
  各县对城区病卧街头需要社会救助者,也应确定定点医院。
  第二十一条 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接到医院通知后,应在24小时内对病人进行询问和查证。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由卫生部门依法处理。对符合救助救治条件的,由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出具《菏泽市救助人员登记表》,签署意见交医院,由医院将病人送入定点医院继续进行治疗。采取先记帐、后结算的办法,由定点医院凭详细医疗清单和市救助管理站的证明材料,定期由财政部门及救助管理站核销。
  经治疗,病人病情基本稳定、病情得到控制且符合入站条件后,再告知或护送前往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
  第二十二条 对城区内因年老、年幼或者残疾无法认知自己行为或无表达能力而不能查清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户口所在地、住所地的,由发现人报警,公安、卫生部门出具证明材料并送市社会福利院供养,财政部门按福利院救济标准核拨经费。
  第二十三条 受助人员在站内违反救助管理制度或者有违法行为的,救助站工作人员应及时制止;违反治安管理处罚规定,或者有犯罪嫌疑的,救助管理站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四条 救助管理站要加强对受助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救助对象备案制度,受助人员学习制度,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受助人员财物管理制度、作息制度及卫生防疫制度。
  第二十五条 救助管理站对于难以界定是否符合条件的求助人员,应先予以救助,待确认符合条件后,继续予以救助;对不符合条件的,终止救助。救助时限一般不超过10天。对于自愿终止救助的,要及时终止救助;对于受助期满且无正当理由拒绝离站的,要终止救助。
  第二十六条 受助对象离站方式包括:(一)提供乘车凭证;(二)亲属寄路费返回;(三)亲属接回;(四)单位接回;(五)流出地民政部门接回;(六)流入地民政部门送回;(七)自愿离站;(八)擅自离站;(九)终止救助;(十)当地政府安置;(十一)死亡。
  第二十七条 救助管理站对受助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受助人员中的男性与女性、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应当分开住宿和管理,老幼病残者和孕妇应当给予适当照顾。女性受助人员由女性工作人员负责生活管理。
  第二十八条 受助人员在站内发生疾病的,救助管理站应及时予以医治。
  第二十九条 受助人员返回常住户口所在地、住所地或所在单位时没有交通费的,由救助管理站发给乘车(船)凭证,铁路、公路、水运等运输单位验证后要安排乘坐相应的公共交通工具。各级交通、铁路部门要对返回其住所地或所在单位的救助对象,凭民政部门出具的有效凭证,提供注明“救助”字样的车(船)票优先乘车,送救助人员到达目的地,所需费用由发送地救助管理站定期结算。
  第三十条 救助管理站所需救助管理经费的预算、拨付和使用,按鲁政发〔2004〕42号文件的规定执行,财政予以保障。
  第三十一条 救助机构(救助管理站)可以接收捐赠,可以使用福利彩票筹集的福利金用于救助。
  第三十二条 救助管理站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自觉接受审计、财政、民政等部门的审计和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 救助管理站要指定专人负责救助工作档案、信息管理。对受助人员材料要及时进行分类、整理、归档,确保受助人员档案资料的真实、完整、准确,以保证救助工作的连续性,逐步实现档案资料的规范化、自动化管理。
  第三十四条 加强救助管理站信息化建设。通过装备必要的通讯联络设备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提高救助工作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加强救助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培训、教育和监督,不断提高其政策水平和服务能力,做到依法救助,文明救助。
  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不准有下列行为:(一)不准拘禁或者变相拘禁受助人员;(二)不准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或唆使他人打骂、虐待受助人员;(三)不准敲诈、勒索、侵吞受助人员的财物;(四)不准克扣受助人员的生活供应品;(五)不准扣压受助人员的证件、申诉控告村料;(六)不准任用受助人员担任管理工作;(七)不准使用受助人员为工作人员干私活;(八)不准有其它违法违纪行为。
  违反前款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